電影評論的不同進路、五
ADO兄你說我誤解了你是由於我對經濟學所知不全引致,這點我聽就是。我先自首,我對經濟學所知的確很少,同樣對科學、哲學、藝術、企管等等所知也並不全面。我怕孤陋寡聞,故以文會友而矣。 我對經濟學的認識程度大概只是曾唸企管而必修兩科 micro and macro economics 的那種基礎程度,為這兩科所讀的書由學校指定 textbook 至自選參考書(包括張五常的什麼【賣桔者言】等等通俗小書)也大概不超過二十本,這跟 major in 經濟學的相差很遠很遠。但當然,在唸其他科目時(例如 Accounting theory、Strategic Management 等)也必常跨科涉及經濟理論。 恕我令你笑掉大牙的從淺說起(我只有這種程度),經濟學思索的基本問題是什麼?主要是﹕ 換句話,經濟學旨在解決資源的分配效率(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的問題。它通過觀察某些「己經存在」的現象、事實 (請留意,經濟學家是「接受」了這些事實 facts,然後考慮這些事實中涉及的資源如何分配,他們是不會去臆測 (speculate) 這些事實的形上理由,因為有無理由它們都已經是發生了的事實!),繼而利用供求的分析工具來解答以上三個基本問題。那麼說經濟學不能「解釋」事物發生(你的所謂存在)的原由嗎?解答這問題請容許我再多扯一下。 經濟學升格為社會科學或實證科學 (positive or empirical),那是因它引入了科學方法。簡單講科學方法約如下步驟﹕ (ADO請勿笑我,以上的你一定懂得比我多。另以上步驟曾貼於 Movieworld 網站。) 經濟學依此法於是得出某些經濟理論。例如價格與供求數量有一個相關(correlation),於是結論(理論)說「若果其他因素不變(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 請留意這個 assumption!)則供求會影響價格,反之亦然」。當另一新現象與理論中所說的現象「相類似」,於是以此推彼,那個理論便用作「解釋」(answering why) 那新現象有同樣的 moving pattern,繼而再「預測」現象的新趨向。 所以經濟學或一切實證科學(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會計學等)的所謂「解釋」能力,其實都是一種簡約的概括或歸納,它們的所謂對因果的解釋,根本只是種 correlation 的推展。(Correlation是什麼意思?那是統計學中的用語,我想你一定懂,所以我不再嘮叨了。) ADO引『所有實證科學(Empirical Science)的主旨, 是要創立一些可能被事實推翻的句子或言論來作推測的。 換言之,科學不是求對,也不是求錯;科學所求的是「可能被事實推翻」! 可能被事實推翻而沒有被推翻,就算是被證實(confirmed)了。』 摘自 〔經濟解釋〕- 張五常 (第四節:可能被事實推翻的重要性) 張五常的說話是什麼意思?我嘗試解說一下。 Verification 是指我們握有的事實証據足以「決定性」地(全面地)判斷某斷言是否為真(合乎事實為真,反乎則假),例如「2001年6月27日香港銅鑼灣糖街的雨量記錄是10毫米」,我們要判斷其真偽,翻查氣象記錄就知道,因此憑經驗資料(fact)我們可決定性地 verify 或 falsify 某斷言,並且永遠地判斷其真偽。 Confirmation 是指我們握有的事實証據可以「支持」某個斷言。例如「“所有”喜歡邏輯的人都喜歡數學」,要判斷此話的真偽,我們要查看所有喜歡邏輯的人是否都喜歡數學,縱然是,我們還得等待檢查將來的人是否喜歡邏輯時也喜歡數學。因此,無論我們有多少個個例(喜歡邏輯的人都喜歡數學),我們也無法「決定性」地 verify 那個斷言永遠為真,但那些個例卻可以「支持」或「提高」那個斷言的可信性,那些個例我們稱為 confirming instances (檢證個例)﹔相反,若果找到一個喜歡邏輯的人但不喜歡數學的例外個案,就足以推翻那個斷言。因此那種斷言只是此時此刻有可信性,而不是永遠。張五常的意思就是說實證科學的理論只是暫時性的,它們都不是永恆真理,它們隨時有待修正。由於他們都僅是「描述」(describe) 兩種現象走在一起的一種正面或反面相關,而非規限 (prescribe) 兩者「應該」如此的關係,因此它們無所謂價值判斷的對與錯 (right or wrong),它們只有由事實(confirming facts or disconfirming facts)來判定真假。 其實你引張五常那些說話是想說什麼呢? 另外,經濟學有一些基本假設,例如﹕ 人是自私的,所以他會 maximize 效益 (utility) 和 minimize 代價 (cost)。理性在此是指「工具理性」,即理性會撇開一切感性(例如道德)的朿縛,不考慮 right or wrong,而只專責作成本效益的分析去 maximize one’s own interest。一個不會 maximize 利益的人就不是個理性的人。經濟學對非理性的人的行為是不會研究的,因為他們沒有行為 pattern,隨時可變,不能預測。 經濟學無興趣去追尋人為什麼是自私的或理性的,這些留給哲學去對人性作臆測玄想或心理學作嘗試性的局部推敲。 ADO問『如果我能解釋「許多人有嫖妓的行為」的現象,為什麼我就不能解釋「人有嫖妓的行為」的現象?』 ADO問『…那與哲學同樣是基於一些對人性價值觀的假設與研究才能進一步延伸下去的研究,為什麼哲學能、而經濟學就不能呢?』 ADO 猜測我要重創經濟學,那麼我是要提升哲學嗎?就我對我自己的了解,我對一切學問都喜歡,無分彼此。不同的學問都各有勝場。經濟學的擅長不在解決「形上問題」,事實是它既不能,也不屑。玄思清談留給哲學和宗教好了。 ADO問【總不能因為你搞不懂什麼是本質,便索性把人家追尋本質的行為解釋成你認為的任何事物吧?】 我答﹕我以為我就是知道「本質」(essence) 這概念是要求些什麼,所以唔識答什麼是電影評論的本質。相反,你那「本質」的概念似乎不同於學界的公認。你用了「本質」一詞,卻沒有解釋是什麼意思。本質一詞在學界是相當忌諱的,一來 Wittgenstein (1889-1951) 以「家族相似」理論反駁了本質概念中的所謂同類的「共通性」,繼而存在主義大師沙特又說「存在先於本質」(意下是根本沒有本質一事),所以現在沒有多少學者敢談本質,更遑論答「人的本質是什麼」(人之“所以是”人.)或什麼什麼的本質。 我前貼文寫的旨在先說明我對學界中「本質」此概念的了解,然後我提到「詮釋學」,是因為它的原理憑依是胡塞爾的「現象學」,而「現象學」就是探討存在本質的一種哲學,但我對「現象學」完全不懂 (隨意看過的一些導讀不算數),對詮釋學也不甚了了,所以我無法就電影評論的本質問題表示意見。 由於你我對本質有歧義,所以我第一次無法讀懂你的文章,後來我推敲你的「本質」意思,似乎是指功能、貢獻或其他等,於是我將此估計告訴你,並且在這個基礎上表示我的意見。 我將你三個所謂「現象」(你的用語)分別推想為供與求的兩方推力,藉此配合經濟學中的所謂供求分析,這是建設性的理解,但原來我錯了,那麼你提那三個現象為什麼說是經濟學的?社會學、心理學就不會有這樣的 generally descriptive statement 嗎? 很多人類行為都同時含有一點政治的、經濟的、心理的、道德的等等效果偏向,因此我們可選用政治觀點 (例如考慮權力的分配)、經濟觀點、心理觀點、道德觀點等去分析。電影評論這種活動同樣可從政治、經濟、心理、道德等觀點去分析。ADO說『我常依賴經濟學來解釋現象…』,無問題 --- 若果你不是指經濟學是最能釐清現象本質的「最有效」途徑。我們可以利用經濟學對所有人類行為加以分析,正如心理學也可同樣處理。但經濟學觀點是對人類行為最有效「照見真相」和「解決問題」的觀點嗎?我想我與 ADO 你都會很有保留,不是嗎? 我不想再逐點回應。 我對經濟學真的所知不多,並非自謙反諷。若以你專業的經濟學觀點能給我一個新的眼界視野,我必定日後會再多研究經濟學。 謝謝。^^ -------------------------- P.S. 謝謝麗英幫我和 ADO 沖茶遞水。^^ 另阿英以「系統論」(互動, interactive, interdependent) 的觀點推想盲腸的存在意義,幾好玩。^^ 還有發現,麗英都鍾意古典音樂,真係o岩哂我杯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