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蘇話、三


□ Michelle 09.07.2001

阿英﹐我對文學的認識﹐都是拜托當年的升中試(想當年....)。考中文其中一部份是理解題﹐就是讀完一篇節錄文章﹐然後作答有關文章內容的問題。學校做的理解練習作業﹐都是選自古今中外的散文和小說﹐有些很令我喜歡﹐於是閒時也找別的作品來讀。其中我最喜歡的芥川龍之介的《橘子》(又譯作《蜜柑》)﹐每次讀都會眼濕濕﹐是令我啟蒙之作。芥川龍之介吸收了西方(尤其美國的愛倫坡)的小說技巧﹐成為日本的一代小說奇才﹐不過﹐與三島由紀夫、夏目漱石和川端康成比較﹐卻缺乏了一份日本傳統味道了。

有回在日本千葉探望朋友後---是中學時期交的筆友呢﹐獨自一人南下遊玩﹐矇查查去到四國的松山。在YHA結識了一群踩單車環島旅行的日本青年人﹐我跟著他們去溫泉、去古堡、去紀念館﹐去去0下﹐才知道原來....原來.....我沒法呼吸.....原來夏目漱石和正岡子規(俳句詩人)曾在松山居住一段日子....夏目漱石的《少爺》正是以松山作背景﹐曾看過竹協無我主演的電視劇《少爺》﹐只見他經常肩搭毛巾去溫泉﹐那正是我跟他們去過的道後溫泉~~~嘩~~~~~~~~~(抱歉﹐我知誇張了).....子規紀念館放滿正岡子規的真跡﹐我從未讀過他的俳句﹐看著他的字跡﹐已感受到詩意﹐似乎很滿足的了。

至愛的YHA -- 松山 Matsuyama YHA
http://www.jyh.or.jp/yhguide/shikoku/matuyama/index.html

***************

受日本俳句影響的英國詩人Ezra Pound (1885-1972)之作--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

談起妳的羅密歐看嚴沁小說﹐我倒記起剛出來工作的時候﹐有次看見一位男同事(二十來歲﹐剛大學畢業)﹐午膳後帶了本最新出版的《姊妺》回office﹐坐在離我不遠的位置沉醉的翻著。後來另一位男同事回來﹐見到他看﹐問他看完後借給他看.....。我不知妳是否可以想象我當時的錯愕表情﹐我從來不知道男孩子也愛看《姊妺》的---話明是《姊妺》嘛﹗我想假如當時有另一個女同事在場,我會跟她闖入洗手間....做甚麼?.... 笑囉!其後讀一些男專欄作者的框框﹐才知道原來真的為數不少的青少年期的男性也有看他們姊妺買的《姊妺》﹐噢﹐原來是我見識淺薄呢....




■ 伍麗英 11.07.2001

「架空線依然發散出來銳利的火花。他環顧人生, 沒有甚麼所欲獲得的東西, 唯有這紫色的火花------唯有淒厲的這空中的火花, 就是拿生命來交換, 他也想把他抓住。」 這是青年期的芥川龍之介, 見了雨中的漏電時所發的嘆聲。

芥川龍之介也曾說:「凡人世之可尊貴, 任何事物所不能比擬者,厥為剎那之感動……」

抓住剎那的感動, 可就是他的小說的特色, 可就是他一生所追尋的東西。

我唔識芥川龍之介, 我抄書的。^^




□ Michelle 23.07.2001

....這隻蜘蛛吐的絲果然厲害,
「早場論壇」已佈滿蜘蛛網....
蜘蛛女在橫行....
Carry on, carry on....